首先,应构建应急管理体系,包括政府在内,有一整套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体制,并不断促进应急管理体制的改革。
其次,完善保障公共安全的法制体系的建设,明确政府、企业和公民的职责。特别是对公民、政府,甚至对中央和地方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中应起什么样责任,都要写明白。在采取防备灾害手段的同时,必须努力参加自发性的防灾活动,同时要参加防灾的各种活动,为防灾工作做出贡献。
再次,还要提倡综合风险管理,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。综合风险管理要求对风险进行一个综合的管理,对风险进行预警、预测。
同时,要完善落实应急管理的规划、议案,建立应急平台体系,形成一个公共安全空间布局。这里强调的是要做好规划。只有通过规划,才能了解所在的地区有哪些风险,有哪些灾害,根据这些风险、灾害,采取怎样的措施,包括建立各种各样的避难场所,更重要的是防灾设施,以及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等。
还有就是预案。有了规划,灾害一旦来了怎么办?此前就要有一份切实可行的预案并加以演练。预案应描述有怎样的灾害,社会环境怎样;在这个区域中,政府、企业、居民扮演什么角色并写明在应急的时候,哪些资源不够,不够怎么办?是向上级政府要,还是本区域进行补充,或是和周边的区域共用等。
政府各部门还要全面参与应急管理,重视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。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不只是防灾减灾一个部门的事,而是针对所有的各个部门。一个政府的先期处置能力是否快,决定了这个政府应急管理能力。中国汶川大地震后,政府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,尔后全社会的参与,都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